创业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,是一种能力和远见的代名词。创业的人往往能成为朋友圈里焦点。于是众人在投以羡煞目光的同时,往往会感慨还再为别人打工的“悲惨”现实。为别人打工,真的那么可悲吗?
如今,80后、90后早已成为求职大军中的主力。曾有媒体从这类人群中做抽样调查,其中认为“找不到体面工作就会被人看不起”的占60%,认为“找工作不如创业”的占43%,从这些选项可以看出,工作已经成为了求职者背负的巨大压力,而很大一部分人则认为创业是比求职更好的出路。然而,在人们相信创业更好的同时,是否深刻思考过,创业比起求职究竟好在哪里?
在大多数人眼里,创业者都是有面子、赚钱多的。这种身份似乎比他们是否盈利、从事什么行业更重要。举一个例子,在相亲大会上,IT创业男受关注的程度明显高于程序猿。但事实上,一个资深程序猿的工资远远高于一个刚起步的创业者。这就是现代人常有的一种畸形心理——身份症。而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,那些年轻CEO的光环被盲目地放大了。
北京市最新发布的《青年创业者调查报告》中显示,北京57万名青年创业者中,有超过六成的从事批发零售等服务行业,超过两成的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信息传输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。他们的收入并不高,没房没车是大概率事件。其中,真正盈利的占30%,而盈利丰厚的仅有3.8%。在这3.8%的比例中,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了普通人根本无法触及的房地产行业。根据这份调查报告的结果,不难看出一个问题,就是创业者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过。而且,北京市作为“北上广”之首尚且如此,若换作其他二、三线城市呢?
所以,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开篇的话题,为别人打工,真的那么可悲吗?
如果是时光倒退三十年,答案是肯定的。在那个百废待举的时代,市场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,都可能成为发家致富的大商机。但如今,大多市场已处于饱和的状态下,创业的道路已是如履薄冰。相较而言,找一份合适的工作,似乎比创业来的更可靠些。
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求职不如创业呢?抽样调查显示,在80、90后求职群体中,有一年职业规划的占19%,有两、三年规划的占56%,而有五年以上规划的只占25%。模糊的职业规划和盲目的择业心态,使得这些人在求职的时候只是找了一份“营生”,而不是一份“事业”。试想,你压根就没选好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,又怎么能觉得它有意思呢?这就解释了,为什么“为别人打工可悲”的心态会普遍存在原因了。
只要我们有了认真的规划,明确的目标,为别人打工不但不可悲,甚至更值得被尊重。在工作的过程,我们需要不断总结问题、思考人生;不断更新知识、完善自我;不断强化人脉、广交朋友。若干年后,当一个有学识、有阅历、有人脉的你站在众人面前,不也一样具备震慑一切的强大气场吗?那时,至于我们是不是为别人打工,或许也无关紧要了吧。
服务热线
17704071485